得知将要访谈李天杰教授之后,我们脑海里不断想象着这位九十五岁的老人是什么模样。令我们意外的是,虽已进入鲐背之年,但李天杰老师仍然华发苍颜,精神矍铄。采访持续三个多小时,李天杰老师十分健谈。在对往事的回忆和怀念中,隔着历史和岁月的沟壑,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如同画卷一般展现在我们眼前。个人成长的背后是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
岁月流转,初心如磐
李天杰老师出生在1929年的山东,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他的童年生活历尽苦难。日寇发动侵略后,山东很快也被日寇占领。日寇对中国的侵略是全方位的,为配合军事统治,日军要求附近的每个村派一定数量的孩子到日军据点接受训练,李天杰老师就经历过这样的时期。直到现在,对于过往那段“黑暗”的生活,李老仍然记忆犹新。
“名义上是受训,其实经常挨打,被当作沙袋无缘无故的挨打是很常见的事情,也不敢反抗。”除此之外,在沦陷区正常的生活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当地的百姓被要求见到日军必须鞠躬敬礼,李老家里经营的小店铺时不时有喝醉的日军进来抢劫闹事。沦陷区的生活是屈辱的,是黑暗的,也让年幼的他埋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更深刻的意识到何为“亡国奴”。
李老还给我们讲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日军侵略时没有反抗能力举村躲进山里、作为班长在日语课上带头“调皮捣蛋”、音乐课上的自发领唱《满江红》、在动荡时期小学的任课老师无辜被捕、离开学校进入日资工厂的同学意外死亡……
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把我们带进了这位年过耄耋的老人的前半生,感受着老人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同时也被他从小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着,历史深处发出的警示言犹在耳。
执着探索,热爱科研
是从农村的私塾到徐州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李老都是佼佼者,思维敏捷,但因为身体原因他高二休学,因此也错过了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他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报考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页地理系。当时免学费并且提供生活补助的北师大对于家境普通的他而言是不二之选。“那时候做梦都是收到录取通知。”如愿收到录取通知的他,踏上了来到北京的求学之旅。在师大的学生生涯让他在地理学的领域里不断成长,1954年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入学当时两年制的研究生地理班,研究生毕业留在地理系任教。刘培桐先生留学归来,开拓的视野和扎实的学识影响了李天杰老师,激励他在科研路上的不断求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问题成为社会突出问题。全世界的环境科学研究成为新的趋势。刘培桐先生认识到环境学科的重要性,带动教研组从地理系独立出来,开设环境科学研究所。李天杰老师就是环科所初创阶段的奠基人之一。
回忆学院的发展历程,李老向我们讲述了三次申报博士点的重要阶段。刘培桐先生谋篇布局,加快推进环境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着手推动环境科学博士点的申报。为申博提前布局、积蓄实力,刘培桐先生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积极争取,着力引进环境科学博士,外聘学术人才,为博士点申报储能。从科研单位起步的环境科学研究所建立起教学单位,结合社会需求开设短期进修班,为社会培养人才;开设化验师班,提高科研实力,满足科研人才储备。
作为全国环境科学学科建设的先行者,北师大环科所发展迅速,在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下,博士点最终申报成功。20世纪末,国内环境科学的博士点相对而言比较少,博士点的开设极大地提升了北师大环科所的学术地位。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学科博士点的设立为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页的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环境科学作为非师范专业为北师大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回眸当年,李老感慨道,“博士点的申报和建设都是在艰难曲折中进行的。”也正因如此,那一代代人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究中摸索出学科建设通向光明的道路。
学院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一代代学者的探索与执着。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推动学科建设,为我们树立了学术研究的典范。
执教多年,为国育才
即便岁月流转,李老早已卸下教鞭,但提及培育学子,他眼中依旧闪烁着不变的光芒,仍能感受到他的育人情怀。“作为研究生导师,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而作为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榜样。” 李天杰老师坚信,作为导师,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生观远比传授知识更为关键。他以自己的行动,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明灯,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李老的足迹深植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他所培养的学生,如今已成为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尊重学生,悉心指导
谈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李老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平等与尊重之上,彼此启发,共同成长。在完成科研的过程中,知识产权在学生,完成也在学生,其次才是老师的帮助。在科研的征途中,学生是主体,是创新的源泉,而教师则是引路人,需要用心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他也认为,学生在科研上的每一个突破,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
兢兢业业,学高身正
李老还向我们分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往事。同样从地理系跟随刘培桐先生创立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王华东老师是李天杰老师的挚友,也是李老在教育路上非常敬佩的人。王华东老师将科研做深做实,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当中。即使身处病榻,枕头边放着的仍然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刚刚好转就把学生叫到医院当面指导。“王老师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王老师对于科研的投入是废寝忘食的,对于学生的培养是呕心沥血的,展现出老一辈学者身上值得我们学习和追随的方向。他们用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不断要求自己,进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页逐渐形成求真求实的组风、室风和院风,薪火相传,延绵不断。
老一辈教师的坚守和奉献,为我们铺就了坚实的道路。他们的信仰如同灯塔,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
春风化雨,雨润桃李
过去,老一辈教师学者的足迹犹如历史的印记,深深刻画在学院的每一砖每一瓦中。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见证了学院的崛起,他们的教诲和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今,这些印记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成为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标。新鲜的血液不断涌入,年轻的心灵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融入这个大家庭。而那些历久弥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则如同历史的长河,一代代传承下来,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