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访
交流互访
位置: 首页» 国际交流» 交流互访
杨晓华教授赴美国参加国际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3-09-12     访问次数:

  1.出访概况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页杨晓华教授,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邀请,参加2013年8月18日至21日在美国圣保罗河流中心举行的2013低影响发展国际研讨会(The 2013 International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Symposium)和WinSLAMM培训班,并作了会议报告。

      2.出访地背景简介

      出访的地点是2013低影响发展国际会议(The 2013 International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Symposium)所在地:美国圣保罗河流中心。这次会议主要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城市发展教育方面历史悠久,有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3.交流内容

      本次交流题目为: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Assessing Bioretention Media Performance /生物滞留系统介质评价主成分分析。主要内容为:关于生物滞留系统各组成结构优选研究,本研究选择7种污染物(氨氮、硝态氮、总磷、Cd、Cu、Pb和Zn),7种土壤介质作为优选的实验对象。同时,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首次引进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生物滞留系统的各组成结构对污染物的综合去除效果。结论为生物滞留系统土壤介质对污染物的综合去除效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介质Ⅴ>介质Ⅰ>介质Ⅵ>介质Ⅲ>介质Ⅱ>介质Ⅶ>介质Ⅳ。其中,介质Ⅶ和介质Ⅳ对污染物的综合去除效果差,主要与两个介质粘粒含量较高,有黄沙随水流流出装置外,导致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低。介质Ⅴ的d10和d60小,对污染物滞留和接触面较大,去除率较高。本研究为生物滞留系统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4.总结

      本次出访的目的主要探讨与低影响发展研究的相关议题,目的是推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相关成果,并与国际学者进行深入交流与学习。城市非点源污染问题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生物滞留系统作为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最佳管理措施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而生物滞留系统对净化雨水作用机制以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尚十分薄弱。本报告选择北京地区为研究地点,依据地区特色选择构建生物滞留系统土壤的各组成结构,并进行了优选实验。同时引进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建立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实验与模型有机结合,使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举行的WinSLAMM培训班。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和学习,不仅推广了本人的研究成果,也学习了许多国际学者的先进经验和软件,收获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