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旨在通过科学管理和系统治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太阳成官网李巍教授,长期从事战略环境评价、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及影响评价(BIA)、环境经济分析与政策评估、生态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绿色金融与转型发展等方向的研究。他曾参与国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指南编制,并受生态环境部委派以专家身份对多个省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编制进行了技术指导。受太阳成官网委派他接受了人民网、新京报等多家在京媒体的记者专访,对《意见》内容进行解读。
一次成功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空间跃迁”
李巍表示,与国土空间规划制度相互配合和协调,将有助于针对国土空间资源开展“用途”和“质量”双重协同管控,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筑牢国土空间资源的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由此,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将加快进入以高水平分区管控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资源多维度协同、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并重、功能质量效率全面统筹的新阶段。
《意见》回应了我国生态环境当前面临的挑战
李巍指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依然面临挑战,主要是源于生态环境资源等要素固有的空间异质性,叠加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及水平空间不均衡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亟须从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出发建立更加综合集成的生态环境管理手段来应对。而《意见》恰恰回应了这些挑战,李巍指出,可以用以生态、环境、资源多维度统筹以及红线、底线和上线“三线”划定来支撑管控的综合性和确定性;以生态、水、气、土等多要素综合分区以及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协调来实现管控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以优先、重点、一般等三类管控单元划分和差异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来提高管控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让保护更聚焦 为发展留空间
李巍表示,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战略目标下,完善和实施生态环境管控制度不仅有利于协调开发与保护,促进资源能源高质量开发和利用,而且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韧性和可持续性,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实施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优势在于‘依托管控分区和单元实现精细化管控’防范和应对复合型、累积性、跨边界等更加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协调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保护与发展、推动陆海统筹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更具综合性优势。”
分区管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绿色’‘低碳’,前提是生态环境安全。”李巍说,通过转化为相应的管控目标、标准、要求、条件等并纳入分区管控方案,落实到了具体的管控分区和管控单元中,从评估、准入、治理、管理、保护等多个方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巍认为,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识别和抓住不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特点和协调管控的关键点,不同区域、流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路径应有所侧重。“例如,京津冀地区应突出生态空间保护和环境质量底线双重约束,推动能源结构、交通结构调整和能源重化产业布局优化,合理引导钢铁、石化产业向沿海集聚发展,严格产业疏解和承接地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统筹雄安新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一体化分区管控,支撑白洋淀水质改善和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李巍说。
李巍认为,长三角地区应以解决局部区域环境承载与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江-湾-陆-海联动的区域一体化生态环境管控机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开发与保护管控要求,并逐级严格落实。优化沿江地区重化产业布局,引导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
加速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李巍表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要点就是围绕“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展开,通过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引导技术和模式升级,通过多路径碳污协同控制提升转型效果,通过排污权、碳排放权的优化配置引导转型升级。
探索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机制是空间权的转让或转移,以此呈现空间的生态承载属性和土地的生产载体属性。”李巍说。在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从空间上明确了生态产品的“主产区”及其保护目标和要求,围绕生态功能、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提出了管控要求、标准以及禁止或限制开发的行为等,为后续生态产品原产地认定、定价机制的形成、信用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提供了重要依托,也为生态补偿等价值实现模式的落地应用提供了依据。
如何确保各地区、各部门在政策指导下有效协同
李巍建议,设立统筹机构,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协调机构或委员会,统筹协调相关管理工作;各地区、各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任务和责任合理分配至相关部门、重点地区,并明确具体责任权限;实施成效考核,对执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压实责任,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制度实施;纳入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展现制度要求,规范实施责任,明确违规后果,严肃制度实施。
原文链接: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0321/c1004-40200239.html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0322/c1004-40201182.html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10842188168134.html